将夜在线神马视频,www.hh99,人成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视频,国产精品成熟老妇女

退出長者模式
綜合國力中國有多強?不光比“塊頭”有多大
發布日期:2006-01-10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21世紀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時代。關于中國的綜合國力,國際上歷來是眾說紛紜,1月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的國際形勢黃皮書《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認為:中國的綜合國力已超過日本(第七位),居世界第六位,整體實力遠低于美國,仍屬于國力次強國家,英國、俄羅斯、法國和德國分列第二至第五。

    國家強弱更多取決于綜合國力  

    在當今的國際競爭中,一個國家的強弱不單取決于其軍事力量、經濟力量,更取決于綜合國力。綜合國力是指一個主權國家賴以生存與發展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及國際影響力的合力,是研究主權國家總體力量的一個復雜概念。綜合國力的內涵非常豐富,其構成要素既包含自然的,也包含社會的;既包含物質的,也包含精神的;既包含實力,也包含潛力以及由潛力轉化為實力的機制。它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國防、外交、資源、民族意志、凝聚力等要素有機關聯、相互作用的綜合體。

    按照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所學者黃碩風的說法,綜合國力有著十分具體的內容。綜合國力的定量研究基本上是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國力方程”開始的,其中以美國喬治敦大學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克萊因提出的克萊因方程最為有名。克萊因曾任美國中央情報局副局長和國務院情報與研究局局長,后來的種種綜合國力計算方法基本上都是在克萊因方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克萊因把決定綜合國力的因素分為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兩部分,后來的硬實力、軟實力之說便由此而來。總體來看,以資源、經濟、科技、軍事為主的硬實力是有形的國力,是基礎,而國家發展戰略、民族凝聚力、國家動員能力、政治社會體系、教育、外交影響力等軟實力則決定了硬實力的有效發揮程度。

    國際著名的綜合國力研究機構有美國的蘭德公司、喬治敦大學、日本綜合研究所等。據黃碩風介紹,除非發生像蘇聯解體那樣的劇變,一般而言,世界各國的綜合國力排名在短期內變化不會太大,所以一般的研究機構都是隔幾年才進行一次綜合國力的總體評價,基本上都只評價世界的10至15個主要國家。

    中國實力,既有提升也有差距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具體測評了各國國力資源、經濟力、政府調控力、外交力和軍事力,并且考慮了各類力量比例的協調性,對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中國、日本、加拿大、印度及韓國10個主要國家進行了綜合國力實測。國力資源由5個部分構成:科技力、人力資本、信息力各占25%的比重,自然資源和資本資源分別占12.5%的比重。經濟力則由GDP(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GDP增長率綜合決定。政府調控力的評分中,政府績效占80分,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水平占20分。評價軍事力時,考慮的方面有軍費投入、核彈頭數量、軍隊人數、武器出口占世界軍火市場的比重。在外交力方面,評價的項目包括外交倡議力、有無盟國、在聯合國的地位、周邊關系、經濟軍事援助力和外交獨立性。

    在具體的各項評價中,中國的GDP增長率無疑是最突出的,其帶來的GDP總量提高也相當顯著。就國力資源而言,中國列第一的是人力資本,因為中國勞動力數量穩居世界第一。與人們印象一致的還有中國外交力的總體評價有明顯的提升,對政府績效的評分,中國也表現不錯,排在第三位。專家認為,這主要是看到了中國政府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長期以來所取得的成效。

    從不足方面來看,中國和發達國家最為明顯的差距是在科技力上。中國的研發投入嚴重不足,在GDP中占的比重僅僅相當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一半。考察科技對經濟的貢獻,勞動生產率是一個重要指標,而中國的勞動生產率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政府在公共教育和公共衛生上的投入也不令人滿意:中國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3.3%,稍好于印度的3.2%,而發達國家都在5%以上;中國的公共衛生投入占GDP的5.8%,稍高于韓國,而發達國家的同一比率普遍在8%以上。與此相關的一個內容是,中國的勞動力數量雖然世界最多,但勞動力素質卻有待提高,中國的文盲率僅比印度略低,而高等教育入學率在10個國家中排在最后。在政府績效中,對中國的法律環境評價很低。在中國比較自豪的經濟發展中,中國資本市場問題最大,評價結果認為,中國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最差。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位專家告訴本報記者,事實上,正是比較客觀地看到了中國在綜合國力上的這些差距,最終的評價結果才是第六,而不像蘭德公司那樣高估中國。蘭德公司近期得出的評價結果是:中國和歐盟的綜合實力不相上下,僅僅落后于美國。

  美俄重視研究我綜合國力

    美國專家不大使用“綜合國力”一說,而使用“國家力量”或“綜合競爭力”等詞匯。美國對中國的綜合國力看法不一:有人認為與龐大人口基數相比,中國的整體實力并不算強大,軟實力與美國也相差甚遠;也有人認為,伴隨著經濟的崛起,中國各方面的實力都在迅速增強,對美國的霸權地位構成了挑戰。不過,這些人都認識到了中國的發展潛力不可低估。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亞洲問題專家布雷納德表示,中國整體實力不斷上升是不爭的事實,美國民眾已經習以為常,輿論也不會大驚小怪。他指出,中國的綜合國力可能被低估,在某些方面與美國的差距日益縮小。

    俄羅斯認為綜合國力是一個相對概念,不大重視這方面的研究。但研究中國的學者,特別是俄羅斯的“中國通”們對中國的綜合國力卻頗為關注。俄羅斯學者大都認為中國的綜合國力在上升,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和龐大的經濟總量已經顯著提升了中國的影響力。去年,俄羅斯學者通過比較中俄兩國的改革,得出了成果差異巨大的結論:一方面是中國綜合國力持續增長,另一方面是俄羅斯綜合國力顯著下降;一方面是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上升,另一方面是俄羅斯的大國地位明顯削弱;一方面是中國的經濟實力成倍增長,另一方面是同處于轉型時期的俄羅斯的經濟實力與其他大國相比差距繼續增大……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所學者奧斯特羅夫斯基指出,中國修正后的2004年GDP總量已排在全球第六位,此次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的綜合國力報告與GDP總量調整是一致的。俄羅斯的綜合經濟實力只相當于中國的1/5。俄羅斯著名中國問題專家、俄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米赫耶夫認為,中國的發展道路并不平坦。中國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隨著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的不斷增強,采取更加負責任的、更加合作的態度和立場,來證明自己的和平發展意圖。

    國際競爭力更重要

    一些研究國際競爭力的專家指出,由于綜合國力比的主要是哪個國家“塊頭”大,對天然就規模不大的國家沒有太大的意義。綜合國力的研究者們也承認,對無形的軟實力作評價,難免帶有“高度的主觀性”,受意識形態和政治的影響比較大,往往造成對同一國家,不同的測評結果相差很大。所以國際上在前幾年經歷了一段“綜合國力熱”后,現在更多的注意力已經轉而集中到國際競爭力的比較上。在國際競爭力研究中,最為著名的機構是世界經濟論壇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研究院。

    國際競爭力比的主要是效率和耐力,實質上反映了綜合國力發展的速度,這對所有國家都非常重要。一些西方專家認為,正是在國際競爭力方面,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美國學者拉赫曼認為,中國最近的快速增長并不像美國那樣是技術創新或生產率提高的結果,而是把其收入不合比例地進行投資和把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投入市場經濟的結果。如果中國要想追趕美國,那就必須大力提高生產率。在日本的一位華人學者也指出,中國在人口、資源等方面有明顯優勢,但在教育和科技創新上還有待提高。另外,中國正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中國應吸取日本的教訓。因此,現在就認為中國已經超越了日本,似乎還為時尚早。

 

主辦單位:常州市水利局

地址:常州市龍城大道1280號3號樓B座503室

電話:0519-85682180   網站地圖

技術支持電話: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網站支持IPV6   推薦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瀏覽器

蘇公網安備32041102000483號

  網站標識碼:3204000005

蘇ICP備050036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