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四大未完成指標凸顯中國發展“瓶頸” |
發布日期:2006-03-03 來源:新華網 |
新華網北京3月2日電(記者賀勁松 張曉松 齊中熙)盤點“十五”,5大類40多項數量指標基本實現,但耕地保有量、污染物排放、研發投入比、高中入學率等四項指標卻沒能完成。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和有關專家指出,這些“十五”沒有完成的任務凸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協調,改變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增強發展的協調性成為“十一五”期間的重要任務。
“十五”指標 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保持全國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確保到2005年全國耕地面積不低于12800萬公頃。 完成情況 剛剛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5年中國凈減少耕地36.2萬公頃,全國耕地面積約為12200萬公頃。 [點評]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教授蕭灼基指出,我國人均耕地本來就少,加上大量占地,糧食單產增長潛力受到諸多限制,而人口仍在增長。“糧食安全問題,必須時時關注,不能掉以輕心。” 談到耕地保護問題,全國政協常委、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邦杰列舉了一串數字:目前我國基本農田已不到16億畝,高產田僅占28%,中產田占40%,低產田占32%。楊邦杰建議,國家應重視基本農田建設,加快推進土地復墾,穩步開展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倡導節約用地,盡可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積。 “十五”指標 城鄉環境質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00年減少10%。 完成情況 2005年,除工業固定廢物排放量有顯著減少外,其他主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煙塵等排放量減少10%的目標沒有實現,二氧化硫排放甚至有所增加。 [點評]全國人大代表王有德說:“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有的地方雖然口號叫得響,可到了實際工作中,眼睛只盯著經濟增長、招商引資等“硬指標”,而忽視了資源節約、環境保護這些眼前看不到成績、但卻關乎子孫后代的“軟指標”。總體上看,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為特征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還遠沒有實現轉變。在今后的發展中,應當切實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以實際行動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十五”指標 2005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技術進步加快。 完成情況 剛剛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5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2367億元,僅占國內生產總值1.3%。 [點評]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這一指標沒有完成表明全社會科技投入不足,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科技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們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方廷鈺指出,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到30%,明顯低于發達國家60%到70%的水平。中央提出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長期持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今后必須實行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和政府采購政策,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加大對科技事業的投入。 “十五”指標 各級各類教育加快發展,到2005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力爭達到60%左右。 完成情況 據教育部初步統計,2005年高中毛入學率只達到52%以上。 [點評]有關專家分析指出,高中階段教育供給不足,一是普通高中培養能力嚴重不足,有些地方特別是中小城市、非重點高中經費投入不足;二是職業教育發展薄弱,專業結構急需調整,實驗實習條件急需改善。 “農村中小學教學設備、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與城市有很大差距,許多貧困地區的孩子因為交不起費用而提前結束了學業。”全國人大代表段志愛是來自山西平遙縣的一名中學教師。她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近些年來,國家很重視教育發展,“普九”、高校擴招都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作為承上啟下的高中教育還有待加強。未來應加大對中等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別是對能增加就業的職業中等教育,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完) |
主辦單位:常州市水利局
地址:常州市龍城大道1280號3號樓B座503室
電話:0519-85682180 網站地圖
技術支持電話: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網站支持IPV6 推薦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