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導思想。“十三五”期間,我市水利發展指導思想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常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深入實施五大發展戰略,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期治水方針。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為主線,依據常州市主體功能布局,有序推進水利現代化建設,堅持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糧食安全系統治理,構建水安全保障體系;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為契機,實行更嚴格水資源管理,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協調發展,全面提升城市品位;以服務和保障民生為出發點,更加注重大中小工程配套、城鄉水利協調發展,進一步提高民生水利服務水平;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堅持科學治水、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注重建設與管理均衡發展,完善水利服務保障能力,為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的常州篇章提供更有力的水利基礎保障。
二、基本原則。“十三五”期間,我們堅持六大原則:堅持以人為本、服務民生;堅持節水優先、高效利用;堅持尊重自然、人水和諧;堅持統籌兼顧、綜合治理;堅持深化改革、創新驅動;堅持依法治水、科學管水。
三、發展目標。“十三五”期間,全市水利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建成標準較高、協調配套的防洪除澇減災工程體系;建成配置合理、利用高效的水資源保障體系;建成管理嚴格、生態健康水生態保護體系;建成功能完善、管護長效的農村水利工程體系;建成依法行政、調度科學、管理規范的水管理服務體系;完善水利發展保障,形成有力的水利發展支撐保障體系,并建立了防洪除澇減災、水資源保障、水生態保護、農村水利、水管理能力、發展保障能力等六大類23項指標的目標體系,力爭到2020年,全市水利現代化發展水平基本達到省定水利現代化指標體系的目標。
四、實施重點
(一)防洪除澇減災建設。依托流域防洪工程體系,鞏固區域外圍防洪屏障;加快推進區域治理,提升區域外排能力;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完善常州中心城區及各市(區)防洪除澇工程建設。(1)長江流域實施錄安洲洲堤新建工程;太湖流域全面推進新溝河、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以及太湖大堤后續常州段工程;積極配合省廳開展蘇南運河常州段整治前期工作。(2)區域治理中加快推進骨干河道及縣域河道治理,其中湖西區實施整治通濟河、西旸石馬河北河、中河、趙村河、扁擔河、浦河(萬綏橋~城巷大溝段)、剩銀河、莊陽港、大浦港、仁和港等河道整治以及龍山樞紐、方洛港、白石港控制工程,啟動湟里河、夏溪河、魏村樞紐擴建等前期工作;武澄錫虞區加快推進永安河、老桃花港、肖龍港(友誼河以南段)等拓浚整治工程。(3)繼續推進城市防洪建設,中心城區運北片防洪大包圍實施蘇南運河、丁塘港、新運河、南童子河、南運河等外河堤防的建設;完成南童子河、丁溝河等河道整治;新建、改建龍游河南站、先鋒閘站、西園村閘站等;武進城區實施武南河、采菱港、蘇南運河外圍堤防達標建設,實施淹橋浜樞紐、長溝河南樞紐、湖塘河南樞紐等閘站建設,完成長溝河、半夜浜等河道治理;經發區實施南北十字河北閘站、東中溝河北閘、西中溝河北閘建設;經開區實施蘇南運河及三山港等堤防達標建設,完成潞橫河、革新河、梅港河等河道整治,溝通鎮北河、賽馬河等,新建潞橫河東樞紐、西平河北樞紐、二賢河樞紐、梅港河樞紐等閘站工程;新北區推進片區老澡港河、民營河等河道整治,金壇城區建設龍山樞紐、下坵河閘站、金花河閘站、南洲里閘站等節點工程;溧陽中心城區推進各片區內部排水片治理;重點實施完成向陽渠撇洪溝、灣溪河上游段等7條撇洪溝截洪工程。
(二)水資源保障建設。(1)加大節水型社會建設力度。落實“節水優先”方針,全面提高公眾節水意識;實施農業、工業、城鎮節水改造工程;推進再生水利用,結合“海綿型城市”建設,建立和完善雨水利用管理體系。(2)合理優化水資源配置。完善太湖引江濟太調水工程體系,結合全市防洪除澇工程建設,優化市域河網引排布局,提升全市供水保障水平和水資源調控能力;加快山丘區塘壩改造,著力提升丘陵山區水源保障能力。(3)加強城市安全供水保障。構建水源地原水水質預警系統,提高風險預警預報能力;加強城市供水應急預案啟動程序的預演和演練,提高整體應急能力;全面完成魏村水廠、長蕩湖水源地達標建設,加強長蕩湖、滆湖、沙河、大溪水源地保護,繼續實施沙河、大溪水庫湖底清淤工程和水庫周邊生活污水收集處理。(4)加快備用水源地建設。與新孟河工程同步建設常州市區和金壇區“雙水源”保障格局,實施常州市區和金壇區備用水源地建設;制訂并落實溧陽應急備用水源地建設方案。
(三)水生態保護建設。(1)加快推進湖泊水庫綜合治理與水生態修復工程。重點實施長蕩湖生態清淤及生態環境修復,促進湖泊水質改善;加快長蕩湖退圩還湖、滆湖武進區境內退田(漁)還湖工程,以改善湖體和周邊地區水環境,保證地區供水安全;開展竺山湖岸線整治及生態修復工程前期工作;積極啟動溧陽市、金壇區水資源保護工程,完成水庫生態清淤及塘壩擴容改造工程。(2)加強河湖水系連通及生態河道建設。有序開展市區22條河道清淤輪浚,對全市8級以上河道逐步進行生態河道整治。(3)有序開展調水引流工程。常州市區重點加強通江河道整治,完善河網水系和調水工程措施,改善河道水動力條件;金壇城區利用包圍圈節點工程建設,靈活調引丹金溧漕河來水或長蕩湖水,加強城區水體交換;溧陽城區通過防洪除澇工程的合理調度,形成“西引東排”的自然水循環體系。(4)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編制《常州市水土保持規劃》;在丘陵山區以小流域為單位,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平方千米。
(四)農村水利工程建設。(1)加快落實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以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千億斤糧食末級渠系配套工程為引導,每年建設防滲渠道200千米以上;每年建設管道灌溉等高效節水面積5千畝。(2)積極開展農村河網綜合整治。對淤積嚴重的農村河道實施輪浚;開展農村河道綜合整治試點,推廣生態河道建設。實施疏浚農村河道250千米、村莊河塘1200處。(3)加強圩區綜合整治。開展圩堤維修加固229千米,新建、改造節制閘、排澇泵站445座,新建防洪墻、護岸195千米。(4)推進山丘區水源工程建設。溧陽市每年實施改造20-30座2萬立方米以上塘壩,提高丘陵山區灌溉保證率。
(五)水文與水利信息化建設。(1)加強水文現代化建設。優化完善水文監測站網體系,重點建設防汛防旱、城市水文、水資源配置、水資源保護以及水生態環境等五大專用水文站網體系,增設水生態監測站點,加強水文綜合實驗站建設;加強水文基礎建設,重點建設水文巡測基地,移建水環境監測中心,完善基本水文站建設;提升水文要素信息采集水平,加快配備先進監測儀器設備,發展水文要素自動采集;建立健全水文綜合服務體系,實現水文信息處理、存儲、交換、共享于一體的功能;利用互聯網平臺對外實時發布各種基礎水文信息和預警、預測、預報信息。(2)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設。完善骨干防汛通訊專網,實現水利部、省、市、縣、鄉鎮五級防汛通訊專網的互聯互通;完善水利信息基礎設施,完善工程運行數據、監控視頻、水情信息等信息數據采集平臺,完善全市水利政務、防汛防旱調度管理、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安全管理、GIS等統一平臺建設;推進重點業務應用系統的建設,提升防汛防旱指揮決策支持系統、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水環境監測管理系統、河湖工程管理系統等業務應用系統建設;構建基于“云計算”的常州市水利信息資源整合平臺。
(六)水利管理與改革建設。(1)加強水利管理與服務。強化依法治水,研究制定《常州市水資源保護條例》和《常州市河道湖泊保護條例》,整合常州市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執法資源,開展水利普法工作,嚴厲打擊非法采砂;加強“三條紅線”管理,依法征收水資源費,用足用好水資源費;加強河湖空間管控,2017年底前完成流域性河道、大中型水庫、大型閘站、市管水利工程及國家河湖管理體制機制創新試點市縣的河湖工程管理范圍劃定,2018年基本完成河湖工程管理范圍劃定工作任務,2019年全面完成驗收,完善占用水域補償機制,以“河長制”管理為抓手,強化河湖長效管理;提高水利工程規范化管理水平,加強工程科學調度,發揮工程長效作用;成立武進、新北、鐘樓和天寧區水利工程質量與安全生產監督站,制定《常州市水利工程質量與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手冊》;對全市2240條農村河道進行長效保潔管理,扎實推進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管護社會化試點,逐步實現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長效管護全覆蓋;防汛防旱物資儲備做到數量充足、布局合理、管理規范、調運快捷,加強預案動態管理、演練和評估工作,以洪水風險圖編制為抓手,開展全市洪水風險管理相關工作。(2)加快水利改革。改革創新建設管理體制,積極探索、穩步試行“代建制”、“總承包制”等建設管理模式;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確保“兩項”經費安排到位,推進管養分離和服務外包,完善競爭上崗和績效掛鉤的激勵機制;穩步推進河湖管理機制創新,推進政府行政首長負責“河長制”,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完成金壇區作為全國河湖管護體制機制創新試點區建設;創新推進水生態文明制度,以金壇區為試點城市,積極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加強水生態文明宣傳教育;以“海綿城市”理念引導城市水利建設,推進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和易澇點改造,控制初期雨水污染,科學布局建設雨水調蓄設施,加強對城市水體的保護與生態修復;完善水利科技創新體系,開展基于3S技術的防汛系統、全市重點區域水資源調度和優化配置數字化模型、城市河道排澇與管網排水標準協調性等重點水利課題研究。
五、規劃投資
“十三五”期間全市水利建設共需投資243.3億元,其中防洪除澇減災體系204.2億元,占總投資的83.9%;水資源保障體系1.3億元,占0.5%;水生態保護體系15.5億元,占6.4%;農村水利工程體系12.1億元,占5.0%;水管理服務體系10.2億元,占4.2%。積極爭取省以上投資補助,擬申請市級以上資金109.7億元,市、縣(區)級投資133.6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