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人類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長蕩湖就是養育了上黃人的“母親湖”。如今的長蕩湖濕地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綠茵遍野、草木欣榮,人與自然在這里共同組成了一幅和諧美麗的畫面。
“以前湖里到處是大片大片的圍網,養殖密度高,加上各類污染物亂排放,長蕩湖的水質狀況十分堪憂。”家住長蕩湖濕地公園附近的市民張小保回憶。溧陽上黃鎮豐富的河湖資源為漁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老百姓靠湖而居,大部分選擇從事水產養殖,那時的長蕩湖對大家來說就是一個“生產湖”。雖然水產養殖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增加了養殖戶的收入,但水產養殖嚴重影響著水環境質量,尤其是養殖尾水氮磷排放指標高,對水生態環境影響較大。
隨著河長制工作深入推進,全市上下深刻認識到解決水生態環境問題的迫切,在全面完成長蕩湖湖區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后,僅僅耗時半年,長蕩湖濕地公園內1169.62畝魚塘就全部退養完成。2023年春節前,長蕩湖湖區9817畝的圍網被全部拆除,長蕩湖成功實現了從“生產湖”向“生態湖”的轉型。
“現在當然不一樣了!圍網都拆啦,水也干凈了,現在這里就是公園,都成網紅景點啦!”張小保滿臉樂呵。
一路走來,上黃鎮對于生態品質的追求并非局限于以長蕩湖整治為代表的水環境治理,鎮區諸多生態項目的落地和開展,極大程度豐富了“濱湖小鎮”四個字的內涵。
在上黃鎮坡圩村,溧陽市養殖池塘標準化生態綜合凈化項目正在有序運行著。“我們這個項目2023年改造完成,面積356.9畝,主要養殖河蟹。”項目現場工作人員吳晶晶告訴大家,標準化改造最大的好處就是能進一步提高池塘養殖綜合生產能力,改造后的池塘格局有較大的優化提升,而得益于蟹塘水質的提升,蟹塘中供螃蟹棲息、隱蔽和食用的水草會更加密集,這樣一來,螃蟹自然更優質,養殖戶們賺滿口袋也就更有了保障。
“坡圩村這個標準化生態凈化項目只是上黃鎮的一個小點。去年,我們鎮區實施了3300余畝養殖池塘的標準化改造,真正實現了養殖尾水生態凈化達標排放。”上黃鎮黨委副書記楊建中介紹。
水環境整治、養殖池塘標準化生態綜合凈化……生態品質再突破是上黃鎮為自己量身定下的前進目標,一系列精準舉措的落地落實也讓上黃鎮的生態風光愈發迷人。
“下一步,我們持續借力河長制,努力在生態治理攻堅和生態修復統籌這兩大生態提質工作上尋找突破口。”楊建中告訴記者,在拆除長蕩湖9817畝圍網的基礎上,上黃鎮將全面推進長蕩湖沿湖5000余畝養殖池塘清退工作,切實筑牢長蕩湖生態安全屏障。除此以外,鎮區還將分階段對全鎮境內35條總長近60公里河道實施全域水生態修復工程。今年將先行啟動一期項目對中干河、華蕩河及其支流進行治理,建設濕地、生態緩沖帶和水下森林修復,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提升流域綜合功能。
“治理一湖水,幸福一方人”是今年上黃鎮在“兩山”轉化上持續探索、突破的工作目標。下一步,上黃鎮將致力打好“太湖牌”,推進“生態島”試驗區建設,力爭EOD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落地,啟動全域水環境綜合治理修復三年行動。同時依托長蕩湖國家濕地公園、中華曙猿地質公園、南山后特色田園鄉村等資源稟賦,借助環湖路的建設,強化與國家地理、同程等文旅品牌合作,全面激活鎮區農文旅資源,創出上黃治水興鎮新范式,讓生態品質成為上黃的核心競爭力。
“生態優先”喚回碧水藍天,“綠色崛起”加速品質突破。如今的濱湖小鎮翠可見山、碧可望水,正在釋放巨大的“生態效應”,生態保護與經濟騰飛齊驅并進的品質突破畫卷正在上黃徐徐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