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經開區占地181平方公里,河網縱橫交錯、水系豐富,共計有185條河道,總長度約為416公里。自2022年起,常州經開區全面啟動了全域幸福河湖的建設工作,以河長制為核心,將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修復作為主要任務,推行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
迄今為止,全區已建成黃橋港、五一河等65條幸福河湖以及狄坂、奚巷等8個幸福小微水體示范區域。這些“幸福水”,淌進百姓心田。
科學治水濁流變清波
初冬時節,順通河水清澈透明,新修建的濱河廊道與整治后的生態景觀相融,林蔭夾岸,不少游人漫步。不遠處,橫林鎮中心城區車水馬龍、人聲喧鬧。
順通河雖然不長,卻穿過橫林鎮的中心地段,流經多個居民區、商業區、醫院及學校,是一條典型的老街居民密集區內河。以前,這條河因水質問題遭到吐槽。如今,經過清淤、駁岸綠化后,水清岸綠的新景讓周邊居民都感到愜意。
橫林鎮農業水利服務中心主任勞伯村表示,為扭轉順通河截污不徹底、水質不佳、駁岸缺失的局面,河道綜合整治涵蓋了源頭控制、水質提升、岸坡整治和生態修復等方面,顯著改善了河道及其周邊的環境狀況。“如今的順通河,成為不少居民繞路也要來散步的好去處。”
“黑臭水體問題的本質是污水直排,更進一步是基礎設施不配套的問題,尤其是沿河老街區域。”勞伯村說,為了從根源上解決黑臭問題,此次改造開展了控源截污工程,排入市政污水管道,通過調蓄、節流等措施降低了溢流頻次,減少雨季污染物入河湖量。同時對順通河部分河段進行清淤疏浚。
長效管水多方齊參與
“每天來這里巡河,心里有種說不出的舒暢。”土生土長的橫林小伙、“90后”網格員張宇杰,見證了這兩年水環境從“臟”到“凈”,并向“美”的持續轉變。
每天上午9時,張宇杰都會巡查河道。與其說巡查,不如說“找茬”。在手機工作群上,他記錄上傳著自己的“巡河日記”,遇到情況直接打電話或發微信,交辦給相關責任部門進行處理。
常州經開區河網密布,從地理圖上看猶如毛細血管。全區以河長制為抓手,吸納民間力量加入,共同破解水環境長效治理的盲點與難點。在潞城街道,鎮北河鎮級河長孫燕每天都要花半小時巡查河道,及時記錄、反饋并處理問題。“實時監測河道排澇與水環境,相關數據納入‘智慧水利’平臺。”孫燕說,鎮北河與韓區河相通,當鎮北河水位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需要開啟韓區排澇一站及二站,減輕防洪壓力,確保鎮北河生態水位在3.6米以下。
今年上半年,宋劍湖生態保護基地正式對外開放,通過強化濕地司法和公益保護,構建“專業化監督+恢復性司法+社會化治理”相結合的生態檢察模式。在多方參與、全民協助的治水氛圍下,三山港、江南運河等39條一級支浜水質優Ⅲ比例超過80%,骨干河道一級支浜基本完成消劣。
以文賦水打造新名片
千年芙蓉水,一脈貫古今。位于橫山橋鎮梁家橋村周劉家村的芙蓉水文化館,占地650平方米,分為“古時芙蓉湖 治水造圩堤”“建國創偉業 水鄉惠民生”“循水促繁榮 芙蓉譜新篇”三大篇章,全面展示與水文化相關的人員、事件、物品,將水鄉風情融入歷史長河,凝聚村民的鄉愁,展現鄉村的變遷。
近年來,梁家橋村圍繞“水”字做文章,選擇了與村景融合的“親”水改造方案——在村內荷花塘東北側設立親水平臺,河塘周邊打造出自然的鄉間小徑。
“景觀堤岸步道具備防洪排澇的功能,還兼具文化宣傳的作用,深受大家喜愛。”橫山橋鎮河長辦主任劉濤說道。從水域到水鄉,再到農文旅的融合,水已經成為芙蓉獨特的文化符號。結合螺螄、荷花等元素,周劉家村打造了“小螺姑娘”文化形象IP,規劃了5大空間區域、18個節點,將田園風光與生態環境相串聯,推動了農業、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
“過去別人問起我住在哪里,都不好意思提及。但現在,我非常自豪地說,就住在周劉家村。”村民劉紅偉表示,村里水美如畫,道路寬敞,房屋美觀,時常有游客來參觀拍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