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州市《小型節水型灌區評價規范》(DB3204/T 1075—2025)(以下簡稱《評價規范》)發布,并將于今年3月28日起實施。這是全國首個關于小型節水型灌區評價領域的地方標準。
常州地勢平坦,灌區種類均為小型灌區。近年來,我市水利部門深入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加快推進農業灌區持續建設與節水改造,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改善灌排工程條件。灌區供水服務也漸趨多樣化,在滿足灌溉供水需求的同時,還承擔起工業、生活、生態供水任務,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我市積極推進節水型灌區建設,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小型節水型灌區32家。
《評價規范》規定,小型節水型灌區設計面積為300畝到1萬畝。《評價規范》設置了包括工程措施、用水管理、灌區管理、高質量發展4項評價體系一級指標,以及灌溉制度、生態化治理等19項二級指標。同時,為鼓勵更多灌區參與建設,另外還設置了創新引領、榮譽評價2項二級附加指標,并對節水型灌區常態化管理提出了明確要求。
《評價規范》的發布,有效填補了江蘇省地方標準中關于小型節水型灌區評價的空白,進一步完善了節水型社會建設標準體系,有利于進一步規范常州市小型節水型灌區的建設工作,讓節水灌溉技術和節水創新管理在全市范圍內得到更廣泛的推廣和應用,為提升農業用水效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約轉變提供了技術支撐。
下一步,市水利局將積極做好《評價規范》的宣貫和培訓,指導各地開展小型節水型灌區建設工作,加快推進農業灌區持續建設與節水改造,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常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