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水環境的保護已越來越受到人民群眾和各級黨委、政府的普遍關注。今年以來,溧陽市委、市政府用心“把脈問診”,以“河湖長制”促進“河湖長治”,開出三劑治水“良方”,書寫區域水環境保護的壯美篇章。
溧陽境內河網縱橫
支浜消劣 讓“毛細血管”活起來
溧陽屬太湖水系,位于太湖湖西水網區,境內河網縱橫,庫塘星羅棋布。目前僅納入長效管護的各級農村河道就有474條、總長1161.683公里。這些河道的支流支浜猶如“毛細血管”一樣,蔓延至全市的角角落落。
溧陽結合省、常州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專項行動以及太湖主要入湖河流及上游關聯骨干河流水質達標提升工作要求,于2024年4月打響了河道消劣“攻堅戰”,全面開展Ⅴ類、劣Ⅴ類支浜消劣工作,計劃至2025年,全市所有河道完成消劣整治。
據了解,第一輪消劣共涉及100條支流支浜,通過問題類型劃分,推進分類整治:生活源污染、工業源污染、河道管護等問題的支浜,已基本完成整治;農業源污染問題的支浜正加快推進面源治理。為確保整治效果,溧陽環保部門會同水利等部門出臺了《溧陽市骨干河流支浜消劣驗收辦法》,根據各地提交的書面申請和整治檔案資料及時組織驗收,通過驗收的及時銷號,未通過驗收的提出具體整改要求,并督促其限期完成整改。
“在整個治理過程中,我們將河湖防洪、排澇、生態、景觀、文化等功能進行了統籌考慮。”據溧陽市河長辦負責人介紹,此次專項行動的最大亮點是各級河長全程參與了劣Ⅴ類水體溯源排查、整治方案制訂、工程措施實施和評估等工作。
目前,溧陽共計完成整治71條,驗收通過37條。同時,根據上級生態環境部門的檢測反饋,將對新通報的支浜按照同樣標準及時開展整治,確保全市河流水質實現根本性好轉,河流生態全面恢復,重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美麗景象。
農污治理 讓“美麗鄉村”更美麗
“現在水質好了后,附近小區來這邊晨練、溜圈的人比以前多多了。”傍晚時分,家住溧陽溧城街道北環河附近的王女士特意領著老媽和女兒到河邊散步,她十分自豪地說:“這里水質一變好,空氣都格外新鮮,市中心的公園都趕不上咱。”與此同時,竹簀鎮前馬村村民廣場的草地上、石凳上、小亭內,隨處可見嬉戲的孩童,拉家常的人們。
誰能想到,過去的北環河和前馬村民廣場都因為生活污水外漏或滿溢,讓人們避而遠之。特別是到了夏天,臭氣熏天,導致投訴不斷。這種現象,在前些年全市農村較為普遍,并被上級環保督察組通報過。
為徹底改變這一現狀,溧陽市委、市政府狠下決心,通過多種模式、多種渠道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農村污水治理,主要包括太湖治理、覆蓋拉網式農村環境綜合整治、PPP農污治理和政府集中治理等。截至2023年底,全市171個行政村滿足雙“60”考核的數量為79個,行政村治理率為46.2%,受益戶數約6.46萬戶,實際受益戶數約8.28萬戶。
農污治理步履不停。據溧陽市水利局水務管理科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全面提升農污治理率,溧陽于2024年又開展了新一輪治理,對全域農村污水治理方案進行了多層優化,按照資源化利用與傳統治理方式相結合模式推進,并于7月中旬全面啟動實施。此輪治理完成后,溧陽行政村治理率將達100%,受益戶數約7.9萬戶,預估實際受益戶數約10.68萬戶,可全面達到省、常州的考核要求。
據了解,溧陽在治理模式選擇上做足了功課,“資源化利用+常規治理”的模式總投資較傳統治理模式節省投資近三分之一。
農污治理步履不停
集中處理 讓生活污水“變廢為寶”
“今天,我看到了污水處理全過程,深刻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以后,我們老百姓也要增強環境保護意識,不讓污水隨意排放,共同建設我們的美麗溧陽。”日前,受邀參觀溧陽花園污水廠的市民代表們紛紛表示收獲頗豐。
近年來,溧陽始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集聚多方資源,一體化推進城鄉治污工作,取得明顯實績,人民群眾的滿足感、獲得感得到持續提升。一方面,溧陽強化制度保障,加速形成治理新格局。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制定《關于全面加強城鄉污水收集處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對工作目標進行了明確,將六大類二十小類重點任務進行了細化分解。與此同時,統籌全市資源,成立城鄉生活污水處理一體化工作推進專班和技術專家組,按照“廠站網一體化、建管運一體化、城與鄉一體化”的工作思路,全面構建城鄉污水治理新格局。另一方面,溧陽不斷強化基礎建設,努力提高收集處理率。通過管網修復、污水處理廠擴能、新(改)建泵站、達標區建設及系統調度等舉措,努力實現城鄉污水“應收盡收”。完成65公里管網的修復疏通工作;通過改建、新建泵站及配套污水管網,將二污廠服務范圍內的污水部分調度至花園廠,釋放二污廠處理能力,全力保障高新區的污水收集處理;完成6個達標區建設,剩余5個達標區納入溧陽南部片區排水管網綜合改造提升工程實施。
據初步核算,溧陽當前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率較2022年的70.5%增長約15%。特別是待花園等污水處理廠改擴建完成后,全市生活污水處理能力將由16.2萬噸/日增加至21.2萬噸/日。同時,所有出水均達太湖流域限值排放標準,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25%以上,可用于工業企業回用和作為河湖濕地生態補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