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共生,城水相依,常州市武進區位于太湖上游,水資源稟賦豐富,近年來,武進區聚力改善入湖河流水質,清內源、治外污、強統籌,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位于武進中心城區的湖塘鎮將轄區內河、溝、渠、塘等各類小微水體整治,融入現代化城區打造工作中,圍繞“截、清、治、修、管”五字方針,以“聚力整治、聚心打造、聚智同行”的“三聚”模式,還群眾一片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景。
以水為脈,聚力整治,釋放小微濕地“大能量”
走進湖塘鎮三勤社區,一個占地約4萬平方米的濕地公園如畫卷般鋪展在眼前。園內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河道一側的綠地設計成為了休閑活動空間,一到傍晚,露天的籃球場,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到來。家門口的濕地公園,儼然成為了周邊居民們茶余飯后漫步休閑的生態佳地。
十多年前,這里浮萍聚集、垃圾漂浮、河泥淤積。近年來,湖塘鎮三勤社區先后實施支流支浜連通整治、清淤疏浚、駁岸建設等工程,讓“濁水”變“清流”。2024年以來,愛心企業與湖塘鎮政府、三勤社區共同出資60萬元開展水環境再提升工程,在公園1.6萬多平方米的水域內種植狐尾藻、金魚藻等多種水草,推進小微濕地建設,讓“小微水體”變“小微水景”。
一步一景,聚心打造,讓城市“會呼吸”更宜居
走進武進新天地公園,7萬平方米的“玻璃?!保蔀榱藞@內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鳥瞰之下,水域清澈見底,仿佛一塊巨大的“玻璃”鑲嵌在大地之上,“玻璃”下一片“水下森林”蔚為壯觀,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來觀賞、打卡。
通過水生植物擴繁、水底石塊清理、底質改良、水生動物投放等措施,巧妙解決了公園岸邊落葉易沖刷至水中造成水質波動以及水動力不足等問題。同時,深、淺水區因地制宜,利用種植的水草植株,吸收包括氨氮、總磷等在內的營養鹽,并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幫助水體中的泥沙完成沉淀,逐步恢復水體生態鏈,成功將這片城區水體打造成周邊居民的“幸福河湖”。
此外,湖塘鎮還對東橋浜、北半夜浜、管莊浜、楊家浜等15條河道進行生態治理,全力提升水質,全年投資額超400萬元。
全民參與,聚智同行,譜寫人水和諧“新篇章”
“你家門前的那條河歸誰管?”這個問題放在幾年前,或許沒人能說出確切的答案。但現在,隨著河邊一張張公示牌的出現,湖塘百姓能夠響亮答出“河長”的名字,且越來越多的民間河長走馬上任。
自2017年起,湖塘鎮創新開展“企業河長制”,湖塘鎮商會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在24位會長的帶領下,湖塘鎮的企業負責人紛紛加入到了河道治理的行列中來,擔任“企業河長”,通過聘請專人打理、流調溯源等方式,實現常態化、規范化治理。為下好河、溝、渠、塘治理“一盤棋”,湖塘鎮還建立起長效管護機制,分級夯實責任,明確職責分工,通過定期巡查、水質監測、生態修復等措施,確保治理成果得以鞏固。
未來,武進區將持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探索水體治理新路徑,努力繪就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