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鐘樓區河長辦打造“河長制+教育”融合模式,聚焦常州市五星實驗小學“美麗常州 無廢運河”實踐,展現河長制生態教育的鐘樓樣本。
有“章”賦“能”,制度先行夯實基礎
在鐘樓區河長辦統籌協調下,聯合教育局、生態環境局成立校園生態學校委員會,制定《校園周邊河道生態保護計劃》,首創“教師河長助理+學生護河隊”雙軌機制。建立“每周巡河日志、每月水質檢測、季度護河提案”常態化制度,形成“政府主導、學校主責、師生參與”的協同護河格局。
有“景”含“韻”,育人浸潤河韻理念
指導建設“一館一園一廊”河長制教育空間:星跡樓“生命之水”科教館設立河長制主題展區,動態展示運河治理歷程;“千果園”智能灌溉系統接入河道生態數據,打造會“呼吸”的生態課堂;濱河步道設置23個“護河責任崗”,師生輪流擔任“小河長”,開展水生植物觀測、生態浮島養護等實踐活動,讓運河生態觸手可及。
有“質”保“真”,課程活動深化實踐
聯合開展“知水、管水、治水、護水、節水、親水”活動,“河小青”團隊走進運河記憶館,參觀污水處理廠、參加沿河毅行,踐行節水護水理念。通過倡議書、小提案及繪畫、攝影等形式宣傳運河文化,帶動家長、社區參與,提升護河意識。指導開發校本教程《走進“運河五號”》,開展“運河”主題研究性學習,結合健康教育、國旗下講話等活動,全方位滲透環境教育,提升師生河道保護意識。
有“聲”傳“遠”,輻射帶動形成示范
構建“1+N”宣傳矩陣,通過多渠道宣傳河長制相關成果,《學習強國》《常州晚報》《常州電視臺》等多次報道。開展“保護母親河”公益宣傳,帶動家庭和社會參與護河,形成“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良好效應。
下一步,鐘樓區將深化“河長制+教育”融合機制,打造“河小青”志愿服務品牌,持續推動“政府-學校-社會”多元共治,為全國河長制工作創新提供“鐘樓樣本”,讓千年運河在新時代綻放生態文明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