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掠過古運河畔,粼粼波光映照著千年水道斑駁的石岸。在古運河畔的廣化橋社區,鐘樓區南大街街道河長辦以運河為紐帶,開展了一場以"河長制+文化傳承+全民參與"為特色的水生態保護實踐活動,將千年運河文化與現代水治理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條具有運河特色的生態保護新路徑。
河長倡議啟新篇 網格共治筑防線
活動在廣化橋社區河長祁紅的倡議聲中拉開帷幕。“我家住在運河邊,爭當運河巡邏小衛士!”河長以運河畔居民的視角,號召黨員、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參與河道巡查、環保監督,讓“家門口的母親河”成為生態文明的實踐課堂。“千年運河不僅是‘流動的文化遺產’,更是保障水安全的重要動脈。”活動中以數據揭示運河水質改善的緊迫性,融合法治教育與節水科普,增強了居民水生態、水安全憂患意識,實現“難題共解”“大事同辦”的社會共治“面”。現場,網格員還向居民發放宣傳頁,圖文并茂地傳遞科學用水、節約用水的生活理念,普及節水常識。近年來,廣化橋社區利用“小網格”助力“河長制”,通過“微治理”實現“河長治”,推動構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環境。
非遺扎染溯水脈 古藝新傳潤民心
“一池靛藍染春秋,半尺素巾系水情”。居民在尚有文化服務中心老師的帶領下動手制作扎染小方巾,體驗扎染技藝。老師從運河船工的“繩結密碼”講起:昔日漕運工人以不同繩結記錄水文、傳遞信號,這些“水上語言”如今化作扎染的捆扎紋樣;而藍印花布的染料,取自板藍根與清水的反復浸淬,“水既是媒介,更是靈魂”。居民們將白布折疊捆扎,浸入靛藍染缸,清水漂洗后,一幅幅藍白相間的花紋躍然布上。活動中,老師講述了運河與扎染的淵源:“過去染坊沿河而建,取水方便,染布廢水也需沉淀后排放,老祖宗早就懂得‘水循環’的道理。”一位阿姨舉著扎染方巾感慨:“原來染一塊布要用這么多水!以后洗衣洗碗可得省著點。”居民們感悟到傳統技藝不僅是文化符號,更蘊藏著“護水”的樸素智慧。通過動手實踐,將運河非遺技藝融入生態教育,讓文化傳承與河道保護同頻共振。
親子清污護碧波 水上實踐育新風
民豐窯古運河畔馬達聲陣陣,最“燃”的當屬河畔中央的水上實踐。志愿者向親子家庭演示巡河工作:“快艇速度快、靈活,適合巡查河道死角。但再好的工具也得靠人維護——少扔一個垃圾,就少一份清理壓力。”講解完安全須知后,巡河體驗活動隨即展開,社區河長祁紅為快艇成員佩戴“巡河小衛士”徽章,并提醒注意安全。4組親子家庭在專業人員全程協助下乘坐快艇加入“河道清污行動”,戴上手套、手持網兜,在指定河段巡邏,打撈漂浮的塑料袋、飲料瓶等垃圾,“媽媽快看!我撈到一個塑料瓶,塑料瓶屬于可回收物,但泡在水里會釋放微塑料!”這場“速度與激情”的碰撞,讓河道保護不再停留于理論。當快艇劃開碧波,當垃圾袋逐漸裝滿,大家再次真切感受到“守護家門口的運河,就是在守護地球的血管”,營造節水、愛河、惜水、護河的社會新風尚。
從光影回溯到指尖創作,從水上馳騁到彎腰拾撿,鐘樓區以“水”為線,織就一幅全民參與的水生態長卷。下一步,鐘樓區河長辦將已本次活動為基礎,持續結合河長制,開展“運河環保課堂”“節水家庭評選”等活動,推動護河意識融入社區基因,讓全域河道煥發永續生命力。
|